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
从经济、技术、社会、政策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有利不利因素、项目是否可行
服务详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然而,也有人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内容碎片化、庸俗化,教学方式仪式化、表演性质浓厚以及专业化教师和评价机制缺乏等问题。如何厘清庞大驳杂的教学内容、整饬混乱不一的教学秩序,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12月15日,中国教育学会委托该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研制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京发布,作为国内首个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指导标准,《标准》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成体系的、建设性的方案。
传统文化到底教什么?如何保证选取的教学内容系统严谨、循序渐进,并与现代生活衔接、融通,需要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们孜孜以求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主持了《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不能狭隘地等同于儒家经典,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窄化为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
《标准》提出将传统文化教学划分为“经典”“常识”“游艺”三大模块,其中,经典教学以中华原典为依托,注重人文性与思想性;常识教学以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为中心,注重生活性和知识性;游艺教学以对中华传统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了解和掌握为指向,包括戏曲曲艺、制陶纺织、印染刺绣、琴棋书画等,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三个模块的划分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层次清晰,也有助于反拨功利化、填鸭式的教学,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广博以及古典世界与当下的精神连接。
在评价机制上,《标准》反对成绩为导向的结果评价体系,指出应“树立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毕竟,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着眼于人的塑造,而不只是知识的数量性积累。
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标准》颇为创新地指出,应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比如,“在评价主体上,应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与教师、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发展的过程”“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倡展示、实践、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评价不能局限和拘泥于某一学段,而应以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持续、动态地通过评价反映学生文化的培育过程和成果”。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出台受到了包括一线教育从业者、教育行业研究者的积极评价。“我认为《标准》对于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学子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校长孙金葵说道,“它对于去除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多、整体性少,知识传授多、实践内容少,外化形式多、内化内核少,随意行为多、目标行为少的现象大有裨益。我特别喜欢标准中的两个用词,‘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它描绘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终极目标,是我们落实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我更期待的是《标准》能在今后真正落地生根、服务教学。”据悉,《标准》的研制得到了敦和基金会的支持。
(转)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